1.三国诸葛亮!!!要用

2.说说你们对诸葛亮的看法!

3.!!!!!!!!有急问:贤相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主要是从哪些事例中得以展现的?

4.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5.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诸葛亮!!!要用

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天命不可违吗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智慧的化身。

可是,当我翻开三国的历史,细细品味这位智者的一生,我不禁感叹:他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哀的。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在琅玡阳都县出生。可是当他刚懂事时,母亲便去逝了;八岁时,父亲又离世,这对年少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许年少的他不是智者,但身世的悲惨也是他成为智者后的悲哀之一。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达豫章,随后又投靠荆州刘表。一路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诸葛玄很快病故,年仅17岁的诸葛亮毅然决定自给自足,谢绝刘表的帮助。此后隆中十年,他远离战乱的环境,置身于幽静的山林,静心读书。十年的劳动实践,使他接近了老百姓,也使他有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自比管仲、乐毅,希望自己可以出将入相。

诸葛亮是聪明的。隆中十年,他找到了自己的贤内助,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赢得了“卧龙”的雅号。这不是悲哀,可却是他悲哀人生的原因。三顾茅庐,早已成为佳话,可是也正是由于三顾茅庐,他登上政治舞台,悲哀人生才真正开始了。

三顾茅庐之时,刘备是一个要什么没什么的主,没权没势没地盘。诸葛亮出山后,赤壁之战,征讨西川,占据成都,于是乎,天下惊叹:“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失去的是与自己亲哥哥的真正的同胞之情。《三国演义》的大多数情节并不可信,但那个故事应该也有一定的真实在里面。那就是,孙权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诸葛亮与刘备做戏骗诸葛瑾的事。虽然各为其主,合情合理,可对于年少就失去父母的诸葛亮来说,他的哥哥应该是他最亲的人了吧!骗自己最亲的人,难道不是悲哀吗?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从此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成为君臣,对于自己对蜀国建立的巨大贡献,诸葛亮不得不在自己的主子面前稍稍收敛一些。所以,当刘备要去攻打吴国为关、张报仇时,所有的大臣都劝阻刘备,惟独他劝的最少。因为他清楚刘、关、张的感情是超越兄弟,超越君臣的,刘备对自己结拜兄弟的感情是远远超过刘备对自己的。所以,对于刘备攻打吴国,他只有长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说得冠冕堂皇,可刘备给诸葛亮的是一把利刃,他是疑心自己后,诸葛亮会做成都之主啊!对于刘备这把利刃,诸葛亮不会看不见,作为人臣,被主人怀疑自己的忠心,这应是每个臣子最大的悲哀吧!

六出祁山,是无奈,更是悲哀。“出师未捷身先”,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绝身歼军务劳。”何苦呢?悲哀啊!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诸葛亮出山时对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病五丈原,秋风萧瑟,一位智者的一生结束在他未酬的大业上,可叹可感,可悲可泣。

发黄的历史书页上,留下的是这位智者无尽的悲哀!

说说你们对诸葛亮的看法!

论诸葛亮之计谋

“亮之为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作的评价,诸葛亮戎马一生,是非功过又岂是这短短16个字能概括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史学巨匠的胡言乱判,以致后来才有人敢穿凿附会说孔明:“用兵保守,穷兵黩武”。妄言:孔明用兵过于保守,只知徐图缓进,不知用兵出奇,假使采用了魏延的建议,蜀汉的“问鼎中原,匡复汉室”的宏愿是很有可能实现的!我不这么认为:世人是对当时的局势没有看清,才会这样理解的(包括陈寿)。

试看:刘先主备,为了大将关羽之,荆州被夺之仇,举全国之兵东伐孙吴,开始虽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最后却因战略失误遭致惨败,60万大军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轻骑逃往白帝城。刘先主因一时之愤,不但牺牲了自己积累了半生的战斗资本,而且大伤了蜀汉元气,致使蜀汉成为三国鼎力之中,势力最差的一国,至蜀汉灭亡,也没能恢复元气。

假若刘备当时头脑清醒,见好就收,纳下东吴降表,复收荆襄之地,与东吴重修旧好,那样的话隆中对的里的决策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但是,随着关羽,荆州失,彝陵败……蜀汉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再也无力问鼎中原,恢复汉室了。

刘备兵败,丞相诸葛亮尽全力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10万……与刘备玩完的60万简直不可相提并论。而恰恰也就是这10万大军,孔明用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虽然无功而返,身五丈原,但却以攻为守,阻碍了魏军攻蜀,保持了三国的军事平衡。

诸葛亮用兵非是不敢采用魏延的建议,而是魏延的方法实在过于冒险。纵观当时三国之兵力:曹魏已经在赤壁大败中,缓过气来,恢复了元气,精兵大概有五六十万;孙吴的生力军也不下二三十万;蜀汉在彝陵大败之前兵力是不弱的,甚至说还优于曹魏和东吴,但是60万大军以没,全国也就这十万可用之兵,叫他如何敢轻易冒险?

魏延建议:“某以一军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驱兵自斜谷而进,某从东方而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

魏延的这条建议,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分析,不难发现,这条建议是不符合蜀汉实力的。蜀汉本来就兵力不足,以十万之兵再分出一支以作奇兵,达到奇正相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你分兵敌也分兵,最后终是敌人势大。再者:诸葛亮只有这一支精锐之师了,胜了还好,若是山谷奇兵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他可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打击了,他也玩不起了。

再看魏延的奇兵之计,细一推敲,原来不过是诸葛亮隆中决策里的“以一军出宛洛,以一军出秦川”战略的军事缩影罢了。这样的一条建议,若是符合己方的国力国情,以孔明的才略,应该早就用了。

诸葛亮在上出师表时,可以说一句“鞠躬尽瘁而后已”已向世人表白了内心世界,他在当时可能已经看清了局势:曹魏势大,以蜀汉的实力已经不可能灭掉曹魏集团,实现“问鼎中原,匡复汉室”的宏愿了。但是,他不服输,他不愿意放过一分希望,他企望可以凭自己一己之智来弥补蜀汉的实力不足,奈何,天祚轮回,汉室已不可复兴,曹魏虽贼已不可灭。他的后半生戎马生涯,其行不过是独木撑天罢了。

诸葛亮并不是奇谋为短,而是力不从心,他已经没有用险“奇谋奇兵”的本钱了,此乃事不遂人,非人之过!

陈氏之言实乃谬论也!!!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多高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一谈诸葛亮的军事实践与战绩:论文韬武略,曹操在三国时期可谓首屈一指,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曹操就没再得到什么便宜。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一变而为无往不胜。孔明不仅帮助刘备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更以一介书生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他与之作战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曹魏集团自不必说,就是益州刘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几代的地头蛇,又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而诸葛亮仍能助刘备战而胜之(取川蜀庞统有功,但他过早阵亡。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诸葛亮),这岂是“军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在内,没有谁能超过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次数,如果他的军事才能不行,刘备、刘禅岂能让他长期最军队统帅,还不早就“下课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有些人总是讲这个胜仗是刘备打的,那个胜仗是刘备打的,可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刘备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难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脑袋开了窍而与孔明没有关系吗?

比如,火烧博望,有人说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无关,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果真如此吗?《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同上),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让我们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何为不济也?’”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终成鼎立三足之一,没有诸葛亮的“谋”,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那末,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后,刘禅继位。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有诸葛亮在,刘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诸葛亮去世,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因此,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即所谓“臣鞠躬尽瘁,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明了了这一点,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然而,有些人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打了不少败仗,特别是灭袁绍、收荆州之后,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尽管如此,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失利于刘备。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更何况,北伐果真无功吗?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潇洒御敌,轻松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直指长安,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以弱敌强,主动出击,接连取胜,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正像前面提到的张俨所说的那样:“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与五丈原,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

至于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声誉是被《三国演义》捧起来的,更是荒唐之极。说这话的人,既没有起码的历史常识,又没有起码的文学常识:“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给诸葛亮这样高评价的人是谁,诗圣杜甫。难道唐朝的杜甫也会受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游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也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因文、书、刻历来为人们称绝,所以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如此兴师动众,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仲)、晏(婴),总汉萧(何)、张(良),异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与其说后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如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响更确切。因为,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距三国时代近了好几百年。

最后,我用杜甫的另一首咏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结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急问:贤相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主要是从哪些事例中得以展现的?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

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

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

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

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

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得出,

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

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

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

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

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

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

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

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

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

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

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

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

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

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

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

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

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

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

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

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

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

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

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

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

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

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

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

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

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

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

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

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

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

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

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

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

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

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

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

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

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

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

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

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

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

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

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

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

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

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之日,不使

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

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

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

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

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

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

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

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

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

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

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

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

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

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

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

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

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

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

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

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

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不忿。”信矣!论者

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

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

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

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

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罪罪。泰始十年二月一

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

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

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一〕年二十五,建兴(元)[六]年卒。子

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

远复为瑾后。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

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

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

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

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

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

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

阵,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

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

适。”徙为主薄。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

义阳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

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中书

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然建特不与皓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

常侍,使蜀使慰劳。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

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

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主要的功绩有:隆中对策,联吴抗曹,治理荆州,治理蜀国,平定南蛮,六出祁山

隆中对,三分天下;

联孙吴,巧取荆州。

治蜀国,夜不闭户;

平南蛮,心悦诚服。

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3(百度百科)

陈寿在他给晋武帝所上《诸葛氏集表》中说: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

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

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

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无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难以令人理解,寿既然对亮的将略发生了疑问,然而为

什么后面又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呢?况且,亮在“众寡不侔、攻

守异体”的不利条件下,加上所遇敌帅又是“人杰”,因而战争六年余,未能成

功,这样看来,也不能说亮将略为短啊!陈寿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称,可是,

他在这里的文笔为什么这样模糊不清呢?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陈寿当时自身所处

的环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个年前就已经对此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再述之如下:

陈寿原为蜀人,他曾仕于蜀,蜀亡,寿转为晋臣,因之他撰《三国志》,忌讳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国的元帅,系武帝祖父司马的劲敌,故寿对亮与懿交战的一些

对懿不体面情况并不敢秉笔直书,如亮给懿送巾帼之服及“诸葛走生仲达”等

事,寿均不敢提。寿以上一段论亮将略的文字,正是寿用曲折隐晦的笔调,以表

示他的良史笔法。今再演述一下寿的本意,因为亮出师未捷身先,所以当时未

免没有人说亮将略为短的话,因之陈寿也提出亮奇谋非长的同类话,可是寿接着

又举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于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对手或为人杰三个原

因:前两个原因自系客观事实,无可置疑,问题是亮处于此两个不利条件下未能

将此人杰彻底打垮,而自己先病军中,寿的结论终归只能是:“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智力”不是将略或智谋是什么呢?假如寿若真以为亮

将略非长,为什么不说亮所以功业陵迟,盖将略非长或奇谋为短,而说是“ 天

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呢?寿以上所提出的“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

“不可以智力争,”都是寿为亮开脱将略非长的指责与为之辩护的用心良苦的良

史之笔。寿所

说“或值人杰”的话,只能说明寿并未把司马懿视为真正的人杰,所以用“或”

字,假如寿真以为懿的将才高过或等同于亮,他也就不会最后说“天命有归,不

可以智力争”了。

以上的解释,并非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如赵翼和吕思勉都有类似的看法(赵

说见《廿二史札记》,吕说见《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迭》)。只是他们没有详细解

释罢了。

陈寿在《亮传》

中说过:“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亮卒于军,宣

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可见寿并无亮缺乏“策”、

“奇才”及“巧思”的意思。寿所叙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的话,虽

系叙述亮壮志未成的心意,同时也带有对亮有才能而缺乏客观条件的惋惜,所以

才如此出口。陈寿曾称曹操能“该韩白之奇策”(《魏志 武帝纪》)。然而曹

操用兵亦常有败时,且未能统一中国,当亮初出辅佐刘备时,操已占有中原,而

备尚无尺寸之土。这种客观情况,寿岂不知,而只以成败论亮的道理。寿评吕蒙

说:“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评陆逊说:“予

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然而吕蒙、陆逊在军功上也没有什么高于诸葛

亮的成就,足证寿评论将略的标准并非很苛,恐怕他也不会认为亮的将略不及

吕、陆二人!

我们可以把陈寿所说有奇才的白起和韩信看一看:当秦以优势兵力与赵将廉颇作

战时,颇用坚壁不战的办法以抵御,秦不能取胜,直到秦相范睢给赵王用反间之

计得逞以后,赵王另派赵括为将,来代替廉颇,然后秦才用白起,获得胜利,赵

括不过是同马一样只会口头谈兵的人,白起纵然打败了他,也不足为奇,秦自商

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除白起以外,其他将帅如商鞅、张仪、庶长疾、司马

错、樗里疾、甘茂、向寿等多人,都能攻城略地,“战未尝屈”;六国中的名将

如赵国的廉颇、赵奢、李牧等虽都是第一流的将帅,都不能挽回秦开疆辟土的优

势,凡此都说明光靠将帅的智谋还是不成的,主要也看君明臣贤及其国的综合力

量,清代史家赵翼有诗曰:“运去卧龙空伐敌,时来屠狗亦封侯……历

历古今成局在,兴衰不尽系人谋”(《瓯北集读史》),这种讲法确符合历史的

实际,非熟于史事者,固不能见及此。

我们再看看韩信其人的大事宣扬,后代学者对之评价至高,如宋人陈亮曰:“信

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亦言:“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

我以为论信的将才,不能不谈他所遇到的对手到底怎样?项羽固极勇悍善斗,但

他的缺陷却更大而多,如不能用人选将,缺乏政治头脑及战略眼光、开历史倒

车、只图为诸侯霸主等等,都是制命弱点;至于被信打败过的魏豹、陈余、龙且

等,更谈不上什么将才,从信的战争事迹来看,信和刘邦以数十万大军被项羽三

万兵力击溃于彭城外围。信与刘邦及张良、陈平等在荥阳、成皋战场打不过项羽

的进攻,所以韩信才另引兵将去到河北开辟第二战场,这样怎能说信“战必胜、

攻必取”呢?且韩信本人的缺乏政治头脑,也和项羽差不了多少,我曾写过一篇

《韩信新论》的文稿,见本书。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可以拿《孙子兵法 始

计》篇所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衡量将的标准来把韩信和诸葛亮比较一下;先说“严”,从信两次被刘

邦驰入信营中夺军之事就可看出:信驭军不够严谨,假若信治军如同周亚夫细柳

营那样严密,恐怕刘邦就不能诈称使者而驰入了;次说“信”

,更是韩信明显的弱点,比如当刘邦与信约定会击项羽时,信到时失约而按兵不

动,必到刘邦满足了他增加领地意愿后,才领兵到达,这样,

既无“信”,又无“智”,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点好处,却为己埋下了兔狗烹的

祸根,可说是无“智”之甚,从信早就要挟刘邦立己为齐王和

不堪与樊哙等为伍等问题来看,信也不够“仁”的准则,从信不能与项羽打硬仗

之事看,信也谈不上“勇”。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所要求

的五个为将标准,韩信只能占得“智”一条,然而所谓“智”,也非只指谋诈,

也宜包括对人处事的识见,信上不能取忠信于刘邦,中不善与

群僚谦虚相处,那里称得上有大谋大智的名将呢?而诸葛亮在所有为将的五个条

件中不但都具备而且全做到了好处。因之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

:亮是卓越的第一流的全能军事家!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

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

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