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慎什么什么终的四字成语大全

2.《屈原庙赋》苏轼 文言文及译

3.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4.鳌拜身边的班布尔善,他的下场究竟有多么的凄惨?

5.一代奇僧姚广孝为何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和尚误矣

慎什么什么终的四字成语大全

助纣为虐者的下场是什么-助纣为虐者的下场

1. 终什么受什么四字成语

没有 终什么受什么 的成语。

终 开头的成语如下: 终南捷径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终身大事 终身:一生。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终天之恨 终天:终身。到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

终成泡影 结果一场空,一无所有。 终而复始 不断地循环往复。

终其天年 终:竟,尽。天年:指自然的寿数。

过完应有的寿数。指寿长而善终。

终始不渝 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终始如一 终:结束;始:开始。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终始若一 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终焉之志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2. 终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饱食终日 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抱恨终天 恨:悔恨;终天:终身。

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不得善终 善终:正常亡。指人不得好。

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不可终日 终日:从早到晚,一天。

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不知所终 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从一而终 丈夫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惶惶不可终日 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

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岌岌不可终日 形容情况非常危险,一天都过不下去。

敬终慎始 为人处事小心谨慎。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壅:堵塞。

细小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63365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终将汇合成为大江大河。比喻对细小或刚刚萌芽的问题不加注意或纠正,就会。

老有所终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曲终奏雅 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

也比喻结局很好。 全始全终 全:完备,齐全;终:结束。

从头到尾都很完善。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

善始善终 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慎终如始 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终追远 终:人;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始乱终弃 乱: *** ,玩弄。先乱搞,后遗弃。

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 始终不懈 自始自终一直不松懈。

始终不渝 渝: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

指守信用。

3. 四字成语大全

安营扎寨 安心乐意 冷若冰霜 暗度陈仓 苦海无边 道高一尺 威信扫地 寸心千古 乘热打铁 乘人之危 乘胜逐北 乘坚策肥 乘胜追击 乘势使气 乘坚驱良 乘伪行诈 乘时乘势 乘隙捣虚 乘隙而入 乘龙快婿 出处殊途 狗肺狼心 逞强好胜 狗吠之警 狗吠之惊 乘顺水船 乘利席胜 乘鸾跨凤 乘其不备 乘龙配凤 乘间投隙 乘龙佳婿 乘间伺隙 天授地设 长枕大衾 东道之谊 乘其不意 山光水色 同敝相济 山崩水竭 授柄于人 使心用幸 如蒿 神焦鬼烂 首尾相卫 杀身报国 妄自菲薄 收园结果 乘间抵隙 成群集党 冲锋陷坚 铁狱铜笼 深沟壁垒 伺瑕导蠙 生荣辱 深山穷林 通宵彻昼 丧胆亡魂 首尾相继 人怨天怒 神摇目夺 虱多不痒 歪不横楞 同类相求 杀身成义 逆子贼臣 天崩地解 身不遇时 同心共胆 殊涂同致 顽皮贼骨 撒泼打滚 顺风扯帆 齿牙馀论 不便水土 成群结党 不辨真伪 闭口捕舌 鼻塌嘴歪 成家立计 不耻最后 并容徧覆 变色易容 成帮结队 成群打伙 逆坂走丸 守先待后 深山穷谷 买爵贩官 撒科打诨 攀车卧辙 扫地无余 条分节解 深沟固垒 有余罪 批亢抵巇 扫穴擒渠 挑精拣肥 深雠大恨 深仇宿怨 言之无物 势穷力蹙 贪求无已 铜打铁铸 铜盘重肉 食案方丈 食不暇饱 神怒人怨 数黄道白 说短道长 弯腰捧腹 剜肉成疮 剜肉做疮 顽皮赖骨 晚节不终 析微察异 食甘寝安 神枢鬼藏 心搭地 人心丧尽 模活样 骨更肉 阋墙谇帚 率土宅心 同声相求 神施鬼设 同日而论 神运鬼输 神不附体 太平无事 同恶相济 同恶相助 心落地 神情不属 赏信罚必 赏贤罚暴 拈毫弄管 杀衣缩食 山崩川竭 山崩海啸 出乖弄丑 不可胜道 出何经典 齿牙馀惠 出丑扬疾 鸱视狼顾 敝帚自享 迟疑不断 迟疑观望 鞭擗向里 敝绨恶粟 鞭辟着里 兵不接刃 不刊之书 不茶不饭 不痴不聋 避强打弱 避强击惰 避强击弱 不断如带 成群逐队 闭合思过 不差毫发 成则为王 抠心挖血 黏皮着骨 贪夫殉利 披沥肝膈 瓦查尿溺 望风希指 甘旨肥浓 身退功成 肝胆胡越 谈优务劣 同气相求 贪吃懒做 铁绰铜琶 说长话短 人自为政 旁门邪道 高官尊爵 赏高罚下 提纲振领 山崩地塌 刻骨仇恨 水火不避 批砉导窾 亡国之声 大呼小喝 神道设教 收视反听 山枯石 噬脐无及 使心别气 外方内员 改弦易调 忍辱含羞 亡魂失魄 使心作幸 使性傍气 束带结发 水火兵虫 头痛额热 手高手低 探头缩脑 盈野 同尘合污 人言籍籍 深山长谷 含瑕积垢 顽父嚚母 拈酸吃醋 首身分离 完名全节 神牵鬼制 时乖运乖 如蓺 拔树搜根 束杖理民 殊形诡状 没法奈何 搔着痒处 调停两用 守正不桡 势穷力竭 剜肉生疮 束蒲为脯 手不停毫 手脚无措 赏劳罚罪 首足异处 束手缚脚 山肴海错 说短论长 慎终承始 天崩地坍 闭门墐户 不瞅不睬 成团打块 成年古代 敝盖不弃 逞怪披奇 成日成夜 兵不污刃 诚心正意 兵多者败 避凶趋吉 不经之说 闭合自责 闭门却轨。

4.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人什么有什么

人各有志

rén gè yǒu zhì

解释指每个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出处汉·王粲《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分句。

正音志;不能读作“zì”。

辨形各;不能写在“个”。

近义词人心如面、出处异趣

反义词人同此心

例句~;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提供了诸多的机遇。

5. 四个字成语大全

五光十色、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回大地、兴致勃勃、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骨肉之情、痛痒相关、人山人海、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天长地久、树大根深、自由自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未然、有备无患、情不自禁、自言自语、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寒来暑往、星移物换、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已百、奋起直追、宁折不弯、义正辞严、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一望无边、不知不觉、雪窖冰天、勤学苦练、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引吭高歌、连绵起伏、满面红光、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 *** 俱全、得意洋洋、天长日久、狐假虎威、半信半疑、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大摇大摆、跋山涉水、餐风饮露、水送山迎、赏心悦目、生机勃勃、心狠手辣、起早贪黑、神通广大、高耸入云、日思夜想、重见天日、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摩拳擦掌、生龙活虎、身强力壮、铜筋铁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无可奈何、一本正经、千家万户、莘莘学子、立雪求道、春风化雨、孺子可教、昏头昏脑、密密麻麻、闻名中外、金光灿灿、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翩翩起舞、感人肺腑、可歌可泣、艰苦卓绝、惊天动地、南来北往、披星戴月、流星赶月、众星捧月、烘云托月、惊涛拍岸、意味深长、根深固本、浇树浇根、根深叶茂、叶落归根、一碧如洗、热闹非凡、层层叠叠、心旷神怡、高堂广厦、玉宇琼楼、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生根长叶、竞相开放、胡作非为、兴风作浪、雏鹰展翅、老马识途、鱼贯而入、倾巢而出、鸡飞狗跳、狼奔豕突、群龙无首、狡兔三窟、万般无奈、转弱为强、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催人奋进、羽翼丰满、报仇雪恨、举世闻名、人流如潮、驰名中外、红白相间、大街小巷、人头攒动、风驰电掣、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一拥而上、无影无踪、干干净净、和风细雨、呼风唤雨、栉风沐雨、未风先雨、见风是雨、叶公好龙、凄风苦雨、暴风骤雨、渐渐平息、经久不息、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埋头苦干、倾盆大雨、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刮骨疗毒、传为美谈、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运筹帷幄、好谋善断、天各一方、一年一度、学海无涯、书山有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孜孜以求、全力以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水天相连、星罗棋布、变幻无常、腾云驾雾、千姿百态、云遮雾罩、瞬息万变、一泻千里、四蹄生风、黔驴技穷、流连忘返、气象万千、风云变幻、奇峰异岭、若隐若现、飘飘欲仙、白云苍狗、恍然大悟、不以为然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根有底、有始有终、有口难言、有恃无恐、有求必应、有志竟成、平平展展、尽心尽力、神勇无比、运足气力、胸有成竹、文思如泉、风华正茂、出类拔萃、才思敏捷、后生可畏、手不停挥、笔下生花、力透纸背、精妙绝伦、炉火纯青、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梦笔生花、浑然天成、斗酒百篇、鬼哭神惊、喜出望外、谈笑风生、沙漠之舟、自强不息、忍辱负重、始终如一、飞沙走石、志在千里、义无反顾、坚定不移、七嘴八舌、成千上万、坐观成败、按兵不动、操之过急、轻举妄动、兴风作浪、蠢蠢欲动、雷厉风行、闻风而动、展翅高飞、望而生畏、窃窃私语、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游人如织、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鸥水相依、海波不惊、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忙忙、振振有词、争论不休、充满信心、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欢天喜地、古今中外、情不自禁、心绪不宁、各奔东西、悲欢离合、手足情深、蓬蓬勃勃、井井有条、羊肠小道、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遥相对、笑语盈盈、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尽收眼底、雕梁画栋、永垂不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水泄不通、以身许国、碧血丹心、年复一年疾恶如仇、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大义灭亲、若无其事、蔚为壮观、诗情画意、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极目远眺、辽阔无垠、默默无闻、悠然自得、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开天辟地、精疲力竭、纵横交错、小心翼翼、大发雷霆、不远万里、悬崖绝壁、日复一日、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远渡重洋。

6.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一什么不什么

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亡。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

一成不变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一丁不识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定不易 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一动不如一静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介不取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一蹶不振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一客不烦二主 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一毛不拔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一瞑不视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钱不值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窍不通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去不复返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一丝不苟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

一丝不紊 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

一文不名 一个钱都没有。

7.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兲

满意请采纳哦!四面八方、四面楚歌、四通八达、四分五落、四海飘零、四面出击、四脚朝天、四书五经、四海升平、四平八稳、四肢百骸、四海一家、四海为家、四面受敌、四角俱全、四方之志 做张做势 做贼心虚 做小伏低 作作有芒 作贼心虚 作育人材 作威作福 作舍道边 作善降祥 作如是观 作金石声 作茧自缚 作奸犯科 作嫁衣裳 作好作歹 作法自毙 作恶多端 作壁上观 座无虚席 坐于涂炭 坐拥百城 坐以待旦 坐以待毙 坐言起行 坐薪悬胆 坐享其成 坐卧不安 坐收渔利 坐视不救 坐失良机 坐立不安 坐冷板凳 坐井观天 坐怀不乱 坐观成败 坐而论道 坐地分赃 坐筹帷幄 坐吃山空 坐吃山崩 坐不窥堂 坐不垂堂 坐不重席 坐不安席 佐雍得尝 左支右绌 左右为难 左右两难 左右开弓 左右逢源 左右采获 左拥右抱 左萦右拂 左宜右有 左图右史 左提右挈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辅右弼 左道旁门 遵养时晦 遵时养晦 尊师重道 尊古卑今 罪有应得 罪孽深重 罪魁祸首 罪加一等 罪该万 罪恶昭著 罪恶昭彰 罪恶滔天 罪大恶极 罪不容诛 罪不可逭 醉生梦 醉酒饱德 嘴直心快 嘴甜心苦 钻穴逾墙 钻头觅缝 钻天打洞 钻皮出羽 钻牛角尖 钻火得冰 钻冰求酥 足智多谋 足音跫然 足食足兵 足不出户 走为上计 走投无路 走南闯北 走马章台 走马上任 走马看花 走马观花 走马赴任 走花溜水 走伏无地 邹缨齐紫 纵虎归山 纵横交错 纵横驰骋 纵横捭阖 总角之交 总而言之 综核名实 宗庙社稷 自作自受 自作解人 自作聪明 自知之明 自怨自艾 自圆其说 自由自在 自由放任 自由泛滥 自用则小 自贻伊戚 自以为是 自业自得 自言自语 自崖而反 自行其是 自信不疑 自相鱼肉 自相矛盾 自相惊忧 自相残杀 自我作故 自我作古 自我陶醉 自我解嘲 自我表现 自投罗网 自讨苦吃 自私自利 自视甚高 自始自终 自始至终 自食其言 自食其力 自食其果 自生自灭 自取其咎 自取灭亡 自求多福 自轻自贱 自强不息 自欺欺人 自命不凡 自鸣得意 自卖自夸 自立门户 自力更生 自愧不如 自刽以下 自觉自愿 自掘坟墓 自给自足 自坏长城 自顾不暇 自告奋勇 自高自大 自得其乐 自吹自擂 自出心裁 自出机杼 自成一家 自惭形秽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拔来归 眦裂发指 恣意妄为 字斟句酌 字里行间 子曰诗云 子虚乌有 紫气东来 趑趄不前 锱铢必较 孜孜以求 孜孜不倦 资深望重 孳孳不倦 孳蔓难图 兹事体大 擢发难数 濯足濯缨 斫轮老手 酌盈剂虚 灼艾分痛 着手成春 着人先鞭 浊泾清渭 卓有成效 卓立鸡群 卓尔不群 拙口钝腮 捉贼捉赃 捉襟见肘 捉班做势 谆谆告诫 坠茵落溷 惴惴不安 椎髻布衣 追亡逐北 追根究底 追本穷源 追奔逐北 锥刀之末 锥处囊中 壮志未酬 壮志凌云 壮士解腕 撞头磕脑 庄严宝相 妆嫫费黛 装神弄鬼 装傻充愣 装怯作勇 装腔作势 装模作样 装聋作哑 装疯卖傻 馔玉炊金 转战千里 转危为安 转弯抹角 转祸为福 转嗔为喜 转悲为喜 转败为功 专欲难成 专心致志 专心一志 专横跋扈 抓耳挠腮 铸山煮海 铸剑为犁 铸成大错 筑室反耕 筑室道谋 祝哽祝噎 助纣为虐 助我张目 助天为虐 助人为乐 助桀为虐 助边输财 著作等身 著书立说 属毛离里 属垣有耳 属辞比事 褚小杯大 煮粥焚须 煮鹤焚琴 煮豆燃萁 拄笏看山 主文谲谏 主情造意 主客颠倒 竹头木屑 竹马之友 竹报平安 竹篮打水 竹苞松茂 逐日追风 逐鹿中原 逐臭之夫 烛照数计 侏儒一节 侏儒观戏 铢两悉称 铢两分寸 铢积寸累 蛛丝马迹 珠圆玉润 珠玉在侧 珠围翠绕 朱槃玉敦 珠联璧合 珠还合浦 珠光宝气 珠宫贝阙。

《屈原庙赋》苏轼 文言文及译

《屈原庙赋》①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兮,处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③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④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⑤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zhuó)方以为圆。黾勉⑥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kù库)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大将唐眛(mò,陌)。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秦朝的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兰听到以上情况勃然大怒,最终还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干瘦。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全社会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全社会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就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

屈原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爱好文学而以擅长辞赋著名。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自从屈原沉江而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宣告清朝灭亡。

那么,在清朝灭亡的过程中,威名赫赫的九大“末代总督”又是什么样的下场呢?

那真的是一言难尽,有的殉国而,有的做了汉奸,有的顽固到底,负隅顽抗,有的被斩杀,也有寿终正寝的。

总督,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封疆大吏,他们权高势重,他们往往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乃是清朝官员体系中地方政府的最高官员。品秩为正二品,但经康熙三十一年,“定总督加衔制”后,总督一般会兼领“兵书尚书衔”,成为品秩为从一品的高级地方大员。

有清一朝,除了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外,共计有“九大总督” :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陕甘总督。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喜欢历史的朋友是不是很熟悉此人?没错,他就是《清史稿》的主编。他是袁世凯旧友,写《清史稿》就是袁世凯忽悠他干的,他还有个头衔——东三省最后一任总督。他是汉军正蓝旗,辽宁铁岭人,进士出身。

宣统三年,赵尔巽就任东三省总督,东三省(黑龙江、吉林、奉天三省)可是清王室的龙兴之地,清兵入关之后,这里被封锁了起来。到后面,才开始设省并且有了总督。虽然晚,但因为东三省地位独特,所以在九大总督中,东三省总督是职权范围最大、权力最大。

辛亥革命时期,他是忠于清廷的,还在奉天成立了保安会,试图阻止革命。杀了不少人,把这一块镇住了,东三省是最后降下大清黄龙旗的。

虽然搞了镇压,但革命是潮流大势,赵尔巽后面就下岗了,袁世凯请他当顾问,他没去。最后被袁世凯忽悠着去修清史,他算是总编,不过,书没编完,1927年,83岁的赵尔巽病逝于北京。去世前出了一个草稿。所以现在这个清史还叫稿,不能叫清史,因为还是一个未完成的东西。

直隶总督张镇芳

就政治地位而言,直隶总督是“九大总督”中地位最高的,统辖之地包括现在河北、天津以及北京这一代,那可是京畿重地。

雍正皇帝于雍正二年下达了直隶总督例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职衔”的命令,直隶总督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总督”,位高权重,威名赫赫。李鸿章也做过这一角色。

光绪28年,袁世凯明升暗降,从直隶总督位置上下来,张镇芳就接任了这一职位,成为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他是袁世凯兄嫂之弟,后来支持袁世凯复辟,是袁世凯称帝的坚定拥护者。

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张镇芳坐上了河南都督兼民政长,依然权倾一方、位高权重。

在袁世凯去世后,又跟着张勋闹复辟,被抓起来判了一个无期徒刑 ,后来破钱免灾,出了狱,但从此远离军政,开始搞银行经商,于1933年去世,时七十岁。

他的儿子张伯驹(过继)名气更大,中国收藏界的一哥,民国四大公子之一,最牛的事就是抢先从溥仪手中收购了大量的名画,然后捐给了博物馆。这其中有《平复帖》《游春图》等,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两江总督张勋

两江总督在清朝官员排名中,占据着仅次于直隶总督、东三省总督的“第三大总督”位置,掌握着被清朝统治阶层视为“粮仓、钱库”之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乃系对清朝皇权稳固最为关键的所在,“两江稳则天下稳”。

清朝的末代两江总督是历史上有名的“辫帅”——张勋。

宣统二年,时任江南提督、镇守南京城的张勋,因为“顽抗革命军”,而被清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乃至清朝灭亡以后,张勋及其所属部队依然保持清朝发型,以示对清王朝的忠诚不二。

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率军入京,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而后,被段祺瑞打败的张勋逃至天津,并于1923年病逝于天津。

直到去世,运回老家江西安葬,张勋一辈子都没有剪发。张勋病逝后,一度称誉为当时的“孤忠”楷模。

自称: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可算是末代总督中最顽固的。身后之事极度隆重,也算是享尽了身后之尊。

闽浙总督松寿

闽浙总督的正式官名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也就是说闽浙总督是福建、浙江两地的党政军一把手,同时监管河道、巡抚职权,权势极大。

光绪三十三年,满洲正白旗人松寿,就任闽浙总督,成为清朝最后一任闽浙总督。从光绪二十一年到光绪三十三年的十二年中,松寿历任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各级显要官职,妥妥的“皇恩浩荡”。

武昌起义爆发后,当时大家都劝他投降,他不听,要搞顽抗,给妇女发兵器,让大家拼,结果旗兵不给力,激战一夜后依然失败,松寿吞金自杀。他是唯一为大清国殉的总督。

湖广总督瑞澄

湖广总督为管辖湖南、湖北两省的封疆大吏,明朝时期,湖南、湖北两省统称“湖广省”,湖广总督因此得名。

最有名的湖广总督是张之洞,而末代湖广总督可以说是大清掘墓人,他叫瑞澄,满洲正黄旗人,祖、父两代都是正国级的高级干部。他是蒙荫进入仕途,因为家世显赫,所以仕途一帆风顺,不断升迁,宣统二年,瑞澄就任湖广总督,走向了仕途顶点。而武昌起义能成功,要多谢这位湖广总督。

起义时,他跑得比谁都快,在墙上打了一个洞,从洞中钻出去跑到了长江的船上。可以说,是他的愚蠢替大清挖了最后一个大坑,后来他逃到了上海,听说要治他的罪,又跑到日本。他这一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各地一起义,长官都纷纷跑路。

清朝灭亡以后,瑞澄才敢返回国内,并于1915年病逝于上海。

陕甘总督长庚

陕甘总督,是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的高等官员,其所辖地区和官职名称,经过了数次变迁,于乾隆二十五年成为定制直到清朝灭亡。

宣统元年,出身满洲正黄旗的伊尔根觉罗·长庚就任陕甘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这位历任武职官职、历经数场而颇有战绩的陕甘总督,将总督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逃亡了。过了四年去世,谥“恭厚”。

四川总督赵尔丰

顺治十四年,四川总督正式于成都设立,期间虽有变革,但自乾隆二十四年后,形成定制。

宣统三年,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赵尔丰就任四川总督,成为清朝最后一任四川总督。

赵尔丰这个人还是有点才干的,他在四川干过一件大事,就是打败了英国操纵的西藏叛军,使西藏保留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当时,他还准备向西藏地区进行移民。

不过,他在任时,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他率兵镇压,人称赵屠夫,保路运动可以说是武昌起义的引子。武昌起义后,赵尔丰被免去总督一职,成为边务大臣。

而后四川独立,赵尔丰交出政权。随后,在四川军政府爆发的内乱平定中,赵尔丰以“罪魁祸首”被斩杀于成都,成为九位封疆大吏中唯一一位被处的总督。

其实这个人还是有历史功绩,并非只有的一面。甚至他如果在保路运动之前去,那就是跟左宗棠一样的国家英雄了。

云贵总督李经羲

云贵总督是云南,贵州两地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高级官员,曾一度统辖广西省。

宣统元年,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就任云贵总督。

他在当云贵总督时,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曾经说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讲武堂不可以不办。结果这个讲武堂出来的人都不保大清,大多是革命党人。就是这个学校出来的,还是李经羲特批入学的。

而他本人算比较开明的,蔡锷在云南搞革命串联,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武昌起义后,蔡锷是把他礼送出境。

到达上海后,他被人抓住剪了辫子,此后投靠袁世凯,跟赵尔巽一起成为“嵩山四友”,在袁世凯政权任职。袁世凯后,避居天津。1925年,病逝于上海。

两广总督张鸣岐

两广总督,统领广东、广西两省军民政务。

两广总督是压力最大的,因为太平天国、多在两广地区活动,这里是反清势力最旺盛的地区。

最后一位总督叫张鸣岐,宣统二年,在数次重金贿赂当时的实权派——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后,张鸣岐就任两广总督,开启了其罪恶的官宦生涯。

就任两广总督后,张鸣岐顽固拥护帝制,反对民主共和,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中,张鸣岐,致使起义失败。

武昌起义时,他也是向瑞澄学习,带着自己搜刮来的钱财潜逃日本,袁世凯掌握实权后,返回国内。回国当了袁世凯的顾问,是袁世凯当皇帝的吹鼓手。

最可耻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勾结日本特务助纣为虐,卢沟桥事变以后,张鸣岐公开投靠日本人成为一名汉奸。1945年,日本要战败了,他还组织法会,为日本人祈祷。日本战败后,据说是被骂,估计是自己吓的,可以说是亡国总督中最没脸的一位。

总结

这九位就是满清最后一代封疆大吏了,结局各不相同,有殉的,有被斩杀的,也有寿终的,还有当汉奸的。最让人叹息的大概就是赵尔丰吧。清朝体制内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无法人尽其才罢了。

鳌拜身边的班布尔善,他的下场究竟有多么的凄惨?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库少年们?智擒鳌拜?,并且当众确立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将其判处刑。然而,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还是挣脱了束缚,他脱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最终康熙皇帝将对鳌拜的刑,改为了囚禁。

两个月之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了。

至于鳌拜的党羽,康熙皇帝则没有对待鳌拜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以及鳌拜的三个侄子塞本特、讷莫、玛尔赛等人尽皆被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出身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室宗亲,也因为其长期依附于鳌拜,难逃被削宗夺爵、议罪绞的下场,就连他的子孙也就此失去了家族爵位,沦为了闲散宗室。

他便是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按照辈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时他却也是整个鳌拜集团之中,结局最为凄惨的一位。

在其他战功卓著、地位显赫的宗室成员面前,班布尔善确实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的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家族,能够从一个极为?弱势?的地位,逐步实现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最终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这与其家族内部的团结以及整个家族的人才辈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贵为努尔哈赤的子孙,想要获取一定的权势和地位,战功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钮祜禄氏为努尔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这就导致了努尔哈赤对于自己的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记载的功劳也仅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随军伐讨东海北路呼尔哈部,所以在努尔哈赤时期,塔拜的职级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当于四品的游击将军级别。

天聪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极晋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个等级中排在倒数第三位,相当于武官正二品的级别。

班布尔善就是袭承了自己父亲塔拜的这样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宗室爵位。

纵观与他同辈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五子硕塞,以及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萨哈廉,这几位都是凭借着功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铁帽子王?家族传承世系,这已然是都班布尔善无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说那一众袭承了祖、父辈功业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员了,甚至就连这一时期的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等外臣,在品阶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压过班布尔善一头。

尽管起点非常的低,但是班布尔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袭承其父亲塔拜的爵位来,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因而在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其爵位也在不断的晋封,最终与顺治八年(1651),被晋封辅国公,这个爵位已经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个登基中的第六位,较其父亲塔拜的三等辅国将军,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

不过在清朝初年,功勋遍布的朝堂之上,这个辅国公的爵位依然让班布尔善难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时候,其爵位还因其犯事获罪被废黜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班布尔善只能选择依附与当时的权臣鳌拜,以此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鳌拜可以生,但是班布尔善必须。

电视剧《康熙王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班布尔善形象。

作为皇室成员,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尔善却自始至终都站在了鳌拜一边,充当鳌拜的党羽,同时也是深得鳌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断的鼓动鳌拜利用手中的大权将康熙皇帝废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绝对的权势。

然而,班布尔善这样做,恰恰就是想让康熙皇帝与鳌拜来个?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在这二人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能够将代表皇权的康熙以及掌握实权的鳌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够登上皇位,真可谓是野心不小。

只不过,班布尔善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历史上的班布尔善,是不是也有着这样借势谋逆的想法和行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清圣祖实录》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后,由康亲王杰书代表其宣读了鳌拜及其党羽的罪状,除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外,对于班布尔善,杰书也列举了其?二十一条罪状?。

在这?二十一条罪状中?,第一条便是:

附和鳌拜、藐视皇上、结党行私、悖负国恩,罪一。?

而除此之外,班布尔善的罪状基本都是工作态度不端,任职期间行为有着众多不检点之处,经常挟私报复、公报私仇,以及助纣为虐、帮助鳌拜铲除异己等等,并未提及班布尔善有谋逆之意。

所以由此可见,依附鳌拜并且作为鳌拜的党羽,结党营私,便是班布尔善最大的罪过,其余的基本都属于?秋后算账?。

那么,既然没有谋逆之意,又是贵为皇族宗室,班布尔善为何必须要被处呢?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对于班布尔善,是充满了十足的恨意。

这份恨意并不是源自于班布尔善依附于鳌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尔善担任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给了康熙以极大的不安全感。

领侍卫内大臣可以理解成为皇帝的?亲兵卫队司令?,负责统帅侍卫亲军,守卫的是关乎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并且这是皇宫之中最为关键的武官官职,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

然而,鳌拜专权期间,这个职位开始由鳌拜的亲信党羽班布尔善担任,不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没有办法的到保证,就连康熙皇帝本人也时时刻刻处于鳌拜的监视之下,这无疑给康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更是给予了其极大的威胁。

皇室宗亲本应是帝王最应该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却成为对于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胁,成为了自己最危险的?敌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康熙必须要让索额图辞掉大学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职务专心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并且要借助由索额图训练的布库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鳌拜?之举,期间还需要不停的嬉戏玩乐、不务正业以麻痹鳌拜。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拜班布尔善所赐。

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最想杀掉的并不是鳌拜,恰恰正是班布尔善。

与此同时不得不说的是,鳌拜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动他,因为鳌拜不仅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

鳌拜的战功自不用说,自皇太极时期便开始南征北战,从攻克皮岛,到松锦大战,再到挥师入关剿灭李自成、征讨张献忠,鳌拜为大清王朝的一统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文中说到的鳌拜一身的伤痕便是这份功劳的见证。

而事实上,鳌拜的功劳远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后,鳌拜在内政治理上同样是功勋卓著的。

政治上,他倡导整顿吏治,强化官员考核,精简官僚队伍,全面提升了国家的行政运行效率;军事上,他在基本肃清全国反抗力量后,不再继续穷兵黩武,而是提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国家修养生息;而在经济发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广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进了康熙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留给康熙的实际上是一个内部管理混乱不堪、外部强敌环伺的?烂摊子?,鳌拜等人则很好的处理了当下的危机,这才将整个清朝带入了良性发展的通道,所以,鳌拜在这一时期的功劳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况且,鳌拜对于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对于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过晚年的他他过于贪恋权势,又选错了方式,进而没有处理好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才有了自己惨淡收场的结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康熙不能动鳌拜,这便是政局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

鳌拜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整个?开国功臣?集团,他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也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杀掉了鳌拜,必然会对朝中众多的老臣、功臣们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也会让这些人产生惶恐与不安,进而危及到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团结与稳固,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并没有杀掉鳌拜,甚至连长期依附于鳌拜的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将其革职而已,后来还是重新予以了任用。

既然鳌拜不能被处,那就必须有人要?替?他去,这个人便是班布尔善。

首先,班布尔善是鳌拜集团的重要党羽,并且是助纣为虐,做了许多令朝臣非常气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杀班布尔善,可以说是?罪名成立?且?证据确凿?,同时在朝堂上还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会受到非议和反驳,难度确实要小很多。

其次,班布尔善虽然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能鳌拜相提并论,但是他作为皇室宗亲,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将鳌拜处的情况下,处班布尔善也能在朝堂上下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震慑力,起到应有的政治效力,进而平息百官的议论。

再次,清朝初年的时候,对于朝廷的功臣,历代统治者往往都是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对其家族也是极尽恩赏,然而对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宗室成员,往往是采取了非常强硬的?零容忍?态度、

比如努尔哈赤处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皇太极圈禁了阿敏、害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更是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凌迟处,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是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包括后来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极为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兄弟,以至于到清朝末年,对于皇室宗亲的惩治还是相当的频繁。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还是出于宗室夺权的忌惮与防范,而班布尔善恰恰是触碰了这根?红线?,尽管他没有付诸于具体的?谋逆行动?,甚至还没有激起?谋逆之心?,但最终还是落得一个议罪绞的下场,而其全家也因为他的?一念之差?,而深受其累。

智擒鳌拜?,让年轻的康熙皇帝打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敌人?,将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此时的康熙是何等的志得意满。只不过,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终于明白了鳌拜的功绩与付出,也在庆幸当年没有杀掉鳌拜落下一份?骂名?,但是他终归碍于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继位之后,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也算是为鳌拜的功劳进行了正名。

至于,班布尔善,从其被处的那一天起,就从未得到任何的平反,至大清王朝覆亡,

其家族彻底沦为了闲散宗室,

,其本人也是彻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由此可见,鳌拜集团的倒台,?主犯?鳌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为?从犯?从犯的班布尔善却落得了一个最为悲惨的结局。

一代奇僧姚广孝为何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和尚误矣

吴中,即现在的苏州,自古人杰地灵,高才辈出。元朝末年,吴中一带就活跃着一批文人高士,诸如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宾、韩奕等。在他们中间,时常出现一副另类面孔,此人身着袈裟,是个僧人,法号道衍。

道衍俗姓姚,十四岁出家。名为僧人,道衍却不甘撞钟念经,他的志向远大,总想效仿元朝僧人刘秉忠干一番事业,故此广泛涉猎,孜孜以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皆有研究,且精通阴阳术数,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心痛不已,召集天下名僧进京为亡妻超度做法事,道衍是其中一位。事后,朱元璋将众僧分配给各藩王效力,道衍便与燕王朱棣走到一起。一个是野心勃勃的藩王,一个是急于建功的僧人,二人很快就志同道合,单等时机到来。朱元璋后,太孙朱允即位,朱棣很不服气,加之朱允急于削藩,朱棣在道衍的鼓动下,决定夺了皇位。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道衍说的这八个字,成为坚定朱棣信心的法宝。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赢了,朱允失踪了,大明江山从建文变成了永乐。一将功成万骨枯,朱棣为了这顶至高无上的帽子,悍然动粗,致使天下数百万苍生丧命,其灾难缘由就是这位不安分的僧人道衍。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算命先生袁珙当年看到道衍后,说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道衍虽然没有亲临战场,没有亲手杀过人,但他运筹帷幄,决断战守机事,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是他成就了朱棣。身为僧人,本应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尤戒杀伐,可道衍偏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生灵涂炭。在世人眼里,道衍哪像个僧人,分明就是个助纣为虐的刽子手。

为僧不守清规,修道不耐清静,学儒不讲仁义,为了功名,道衍僧不僧,道不道,儒不儒,违背道义、佛理、纲常,染指红尘,插手政治,密谋篡逆,道衍此举,能不让昔日那帮文友高士感到厌恶吗?日后,他们还能在一起玩耍吗?那么多无辜百姓因战乱蒙难,他们能夸赞道衍英明伟大,能给他送去鲜花和掌声吗?这是不可能的。估计,道衍老家的大门都该换了好几次了吧。

然而,成王败寇,道衍终究成名了,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朱棣大封功臣,道衍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赏赐无数,复其原姓,赐命广孝,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其身份和地位相当显赫,可谓位极人臣。当年六月,苏州、湖州一带出现灾情,道衍离京赈灾。路过故乡长洲时,道衍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颇有些衣锦还乡的意思。

除了钦奉朝命,威声赫赫,车从甚盛的风光,道衍也遇到了不和谐一幕,及南行,有丑诋者,广孝若弗知,现世报终于来了。当随从官员提出要惩治丑诋者时,道衍遽止之,说岂无同名者耶?算了吧,天下重名的人多的是,他们大概骂的是别人。自己做的孽自己有数,道衍很沮丧。

办完公事后,道衍回到老家,想看望一下自己的同胞姐姐,叙叙姐弟之情,结果姊不纳,连门也没让进。吃了闭门羹,道衍想到了好友王宾,亲人不理解,朋友总该能理解吧,结果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没办法,道衍又跑到老家找姐姐,姊詈之,隔着门狠狠地臭骂了他一顿,广孝惘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众叛亲离,让道衍迷失了自我。

关于道衍见王宾一事,《明史》给这位功臣留了面子,多有遮掩,但明人佚名所著《建文皇帝遗迹》记载颇详,及公事毕,……暇日往谒郡中隐士王宾。宾素与广孝友善,至是愧其所为,拒不肯见。后广孝屏去骑从,乃衣短褐以扣门,宾闭户不纳。广孝哀请甚至,宾始问为谁,广孝曰:‘是昔日道衍也。’宾不应。广孝大声曰:‘光庵不弃旧曰之雅,容我老僧一见乎!’宾隔户谓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见。’广孝于是哀鸣久之。宾怜其诚,因与之期而去。

第二天,道衍早早地就等着王宾开门,日出,宾方启门,遂相与再拜。坐定,宾语不及他,但连声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广孝大惭。王宾说,你这个和尚大错特错了,你以前不过是个不起眼的沙弥,受太祖隆遇才有了出头之日,身为臣子,你背叛建文就是背叛高祖,你还有良心吗,宗室伤残,血流漂杵,天下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一番话,劈头盖脸,字字戳中了道衍的要害,道衍实在坐不住了,闻之面赤,赧然求退……乃怏怏自恨而去。

此次见王宾,道衍内心触动很大,此后他心性收敛,很少上朝,而是潜心著述。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八十四岁的道衍病逝,临终前请求朱棣释放因有藏匿朱允嫌疑而被关押十余年的僧人溥洽,算是稍稍救赎一下自己的所谓罪恶灵魂吧。阿弥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