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组词语

2.求高中必修二------《催杼弑其君》翻译

3.董狐直笔比喻什么动物

4.董狐直笔的介绍

董组词语

董狐直笔文言文翻译-董狐直笔

组词如下:

董狐直笔:董狐直笔(拼音:dǒng hú zhí b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周·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南董村:南董村位于藁城区北部,位于冀中平原腹地,滹沱河北岸,南董镇政府就坐落在该村,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30公里。

董帷:指授课之处。

董理:拼音 dǒng lǐ,监督管理。

董振:董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ǒng zhèn,是指慎重。

求高中必修二------《催杼弑其君》翻译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灵公,于是返回继续执政。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这个故事就是“董狐直笔”的由来。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赵盾确实有点冤枉。但当时的史官书法,是以礼义违合为依据的。因此,孔子在赞扬董狐为“古之良史”时,也为赵盾叹息不已,说,越境乃免。

赵盾是“古之良吏”,董狐所以能够直笔而安然无恙,还得到千古名声。其实,要想秉笔直书,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同样是在春秋时代,齐国大臣崔杼纵容旁人杀君主庄公,齐国史官也这样记载:“崔杼弑庄公”。崔杼恼羞成怒,将他。而史官之弟照样续记,崔杼又杀其弟。史官的另一个弟弟不畏,继续据实记录。大权在握的崔杼也终于束手无策。这就是直笔写历史的结果,齐国史官兄弟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历史的真实,其自身也为后人演绎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从董狐开始,《左传》、《史记》均继承了求实的史学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太史公才会把项羽写得那么悲壮,描写刘邦却多少有点市井流氓相,并不因他是当今皇上的老祖宗而有所避讳。

董狐直笔的史学精神,不知怎么到了今天有点走样。还记得有一幅著名的绘画《开国大典》,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总是变来变去,有时候真叫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这个的头被抹掉,一会儿那个大叛徒的身影不见了。让人徒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感慨。“朱毛会师”是党史的重头戏,有那么一个时期就变成了“毛林会师”。据说朱总司令有次去参观画展,老人家眼光不灵便,在《井岗会师》的画前直谦虚:我那时候没有那么年轻。哪知画上画的是而不是他。工作人员也不好捅破这层纸,怎么支吾过去的就没人知道了。

这样的历史当然不能叫历史,充其量只能算是笑话。有时这样的笑话说得太过火,简直令人不敢再相信历史了。比如历史学家们根据一句“子见南子”,就可以把孔夫子说成是个色鬼。整个中国的古代史变成了一部儒法斗争史,秦始皇等暴君一律披上了漂亮的“法家”外衣,残酷的“焚书坑儒”成了狠抓阶级斗争的伟大成果。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历史学家抛头颅洒热血去捍卫史学的尊严,倒是有些大诗人放开喉咙,热情讴歌牛棚生活,大唱五七干校就是好。不知后人读在段历史时,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当我们联想到这一切都发生在推崇“唯物史观”的国度里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董狐直笔比喻什么动物

老虎

〖典源〗《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赵穿的族兄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释义〗春秋时晋国赵盾掌政,因避灵公的迫害而出去,未出境,族弟赵穿便把灵公杀,赵盾又回来掌政。太史董狐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扬他是古之良史。后遂用“董狐直笔、直笔、董狐”等称颂据事直书的史臣或史官正直不阿的精神。

董狐直笔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诗:“脱略看时辈,诸君等发蒙。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董狐直笔的介绍

董狐直笔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也不会改。”这就是董狐直笔的典故。

成语: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