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什么意思?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句话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吗

3.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4.读了《三字经》当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会想到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什么意思?

人不学不成器后面一句-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前一句

1、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2、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3、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结交益友。

4、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1、《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翻译为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可能懂得该懂得的道理(这里的“知道”不是一个词,“知”是知晓,“道”是道理的意思)。?

3、还有《三字经》也出现过“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句话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吗

你好!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问题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问题二: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出自哪里? 三字经

问题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下一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俯道”出自《礼记.学记》。

问题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欧阳修诲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读了《三字经》当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会想到什么

读了《三字经》当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会想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孟母只能选择生活的环境而居住。她告诉儿子人就和这梭子一样,断了就不能织布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半途而废,就会像我织布一样,最后一事无成。

还想到: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中不仅有很多故事,还有很多_。当我不听父母话的时候,就会想到_。当我不想学习时就会想到_: 父母命,需敬听

当我不喜欢上学的时候,会想起什么(三字经里的): 你好!针对你这个问题,有以下三字经里面的内容可以表达,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