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柔克刚同义词

2.以柔克刚什么意思

3.以柔克刚的解释

4.什么叫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同义词

以柔克刚是哪家的思想-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róu kè gāng,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以柔克刚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的意思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拼音:yǐ róu kè gāng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白话释义:好的将帅,他的刚强不可折,他柔不可卷,所以以弱制强,用柔制刚。

用法示例:做人不能事事以硬碰硬,要善于以柔克刚地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近义词:以柔制刚

拼音:yǐ róu zhì gāng

意思:用柔和的办式去制服刚强的。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白话释义:善于统领士兵的将帅,他的刚强不可折,他柔不可卷,所以以弱制强,用柔制刚。

反义词:以暴易暴

拼音:yǐ bào yì bào

意思:用凶暴的来代替凶暴的,指统治者虽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现也指用暴力来对付暴力。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白话释义: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百度百科-以柔克刚

百度百科-以柔制刚

百度百科-以暴易暴

以柔克刚的解释

以柔克刚的解释: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比喻避开对方锋芒,用温和手段取胜。

成语典故: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以柔克刚造句

1、一把刀,用以柔克刚的毅力,硬是创作出举世无双的杰作。

2、温和的言语能打动铁石心肠;以柔克刚。

3、老子哲学宣扬的也是以柔克刚的精神,等等.

4、而《缠蛇手》应该是走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路数。

5、虽然这蒙面人的功力在赵雷之上,但武当武学本就擅长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何况论及招式的精妙或搏斗的经验,两世为人的赵雷还要在对手之上。

6、一日驻足静思,猛地里豁然贯通,领悟了武学中以柔克刚的至理,自此脱离少林武功的樊篱而自成一家。

7、小友的这套拳法却是不俗啊,能调养生息,锤炼肉身,对人有修生养息,平缓身心之效,其中更是有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高深武学之理。

8、秋水伊人剑--冰雪北国两大剑法之一,身形唯美,剑法惊艳,讲究以柔克刚之道,适合女子使用。

9、她不仅懂得如何讨和大人的喜欢,而且极善理财,帮着和大人打理着南北四方的生意,更懂得一些以柔克刚、党同伐异的手段。

10、一般古代为了防盗,往往会在墓穴甬道的上端两侧垒上夹墙,里面放上流沙和石灰,石灰是用来防潮的,流沙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

什么叫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成语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成语 以柔克刚  发音 yǐ róu kè gāng 解释 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示例 他要拼老命,孤注一掷,我们则要忍耐,力避同敌人正面交锋,~,在敌人的后方狠狠地打。 ★李连庆《风云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 其他 〖道德经 以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