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疮百孔同义词

2.形容非常破烂的四字成语

3.欺我父母,奴我同族。外患内祸,疮痍满目。 悲夫!悲夫! 金瓯被其践踏,生灵任其屠戮。什么意思?

4.姜夔《扬州慢》宋词注释翻译

千疮百孔同义词

疮痍满目怎么读-疮痍满目翻译

 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下面是我整理的千疮百孔同义词,欢迎阅读。

 典故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同义词

 满目疮痍

 英文翻译

 in disastrous stat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成语举例:让他们都显显身手,谁能把这个千疮百孔的中国从热火里救出来,算谁有本事。(梁斌《红旗谱》四十九)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谜面:筛子

 歇后语:破筛子贴膏药

 造句

 1、清朝末年我国山河破碎,千疮百孔。

 2、我现在早就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了。

 3、让帆布千疮百孔,水手老弱病残!

 4、东方阵营的安全措施那时候真是千疮百孔。然后呢?

 5、啊哈,看呀,这南瓜已经千疮百孔了!

 6、地震后的张北,到处都是千疮百孔,真是百废待兴啊!

 7、什么东西千疮百孔却可以盛水?

 8、在农村的那几年里,借住的`小屋千疮百孔,只能牵萝补屋,将就着有个住处罢了。

 9、尽管有外来的协助,已千疮百孔经济仍陷入崩溃状态。

 10、政府军队再次炮击该国千疮百孔的第三大城市霍姆斯。

形容非常破烂的四字成语

1. 形容“衣服破烂”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形容“衣服破烂”的四字词语有

1. 破旧不堪[pò jiù bù kān] 形容十分破烂陈旧。

2. 衣衫褴褛[yī shān lán lǚ] 褴褛:破烂。 衣服破破烂烂。

3. 捉襟见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4. 满目疮痍[mǎn mù chuāng yí]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5. 不修边幅[bù xiū biān fú] 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 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6. 衣不蔽体[yī bù bì tǐ]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7. 鹑衣百结[chún yī bǎi jié] 鹑:鹌鹑鸟;结:悬挂连缀。鹌鹑的尾巴短而秃,象打满补丁一样。形容衣服非常破烂。

8. 衣衫蓝缕[yī shān lán lǚ] 衣服破烂。

9. 衣衫不整[yī shān bù zhěng] 中性词,既有褒义也有贬义。比如拿情侣男女票友、夫妻、你情我愿的 *** 解决生理需要、是获得法律保护依据的来说,在正规地方类似宾馆开房睡觉或在家里睡觉搞的衣衫不整,算是褒义的一类。

10. 破烂不堪[ pò làn bù kān ]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2. 形容垃圾很多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更仆难数、指不胜屈、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一、更仆难数

白话释义:形容事物繁多,数不胜数

朝代:西汉

作者:戴圣

出处:·《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翻译:立即数的终究不能留下,计算过的就留下,另外我还不能统计最终结果。

二、指不胜屈

白话释义: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朝代:清

作者:陈康祺

出处:·《郎潜记闻》:“指不胜屈。”

翻译: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三、不胜枚举

白话释义: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朝代:清

作者:钱大昕

出处:·《十驾斋养新录》:“又复不胜枚举。”

翻译:又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

四、数不胜数

白话释义: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朝代:近代

作者:郁达夫

出处:《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五、不计其数

白话释义: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朝代:宋

作者:周密

出处:·《武林旧事·西湖游赏》:“其余则不计其数。”

翻译:其他的就无法计算数目。

3. 形容东西十分旧或已经很破了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 破烂不堪pò làn bù kān

释义: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一时风气大变,没有一个不是穿的极破烂不堪的。”

例句:昔日破烂不堪的校舍已不翼而飞,崭新的教学大楼屹立在屏障似的围墙里面,小巧玲珑的传达室守卫在大门旁边。

2. 破旧不堪pò jiù bù kān

释义:形容十分破烂陈旧。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例句:老王是个保守的人,家里好多在别人眼中破旧不堪的旧家具,他却敝帚自珍,视为法宝。

3. 支离破碎zhī lí pò suì

释义:支离:零散,残缺。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出处:元·许谦《白云集》:“近代以文辞取士;而不考其实;惟务雕镌镂刻;破碎支离;波*邪遁之辞;靡所不至。”

例句:年深日久,黄土高原被水切割得支离破碎,地面上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象。

4. 残缺不全cán quē bù quán

释义:残:残破;缺:缺少;全:完整。 残破、缺少,很不完全。

出处: *** 《论持久战》:“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断。”

例句:他那残缺不全的肢体,怎么承受得了一般人都承受不起的压力。

5. 破破烂烂pò pò làn làn

释义:破旧霉烂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例句:我们样子还是青春灿烂,内心却早已破破烂烂。

欺我父母,奴我同族。外患内祸,疮痍满目。 悲夫!悲夫! 金瓯被其践踏,生灵任其屠戮。什么意思?

新闻中的解释: 《我的家园》作为“序幕”,是第一章《山河祭》的必要铺垫;而《山河祭》的核心段落,是那篇“悲夫!悲夫!”“天怒!天怒!”的配乐诵赋。我总以为,昆曲的衰落是早于清廷衰亡的现实。自李自成将朱由检逼得吊上煤山的小树,昆曲的浅酌低吟就渐渐让位于秦腔的高吼酣唱。此后入关建立政权的清廷更是在皮黄、秦腔的杂糅中拿捏出后来的京剧。编导者选择“戏中戏”的方式表演昆曲《牡丹亭·惊梦》片断,其实是选择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意象,是以杜丽娘“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的“惊梦”来喻示大清王朝的国破梦惊。与偏鬟游园的杜丽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位披发问天的义士愤吟悲诵《山河祭》:“……列强入室,赤县刀俎……金瓯由其践踏,九州任彼屠戳。社稷丧权蒙耻,庶民积贫受侮……”那边是耀武扬威,这边是割地赔款;妥协的是清廷,不屈的是民众——是剪去长辫的民众,是擂响宫门的民众,是振臂呐喊的民众,是成仁慷慨的民众……正是不屈的民众,谱写着“断井颓垣”废墟上的曙色:“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苦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这是整片《山河祭》的翻译,自己看看吧、

望采纳谢谢了

姜夔《扬州慢》宋词注释翻译

导读:《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译文二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江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江南下,城池废毁乔木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杜牧,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周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评点

本篇为战乱后过扬州抒怀之作。

上片写战乱后扬州荒芜破败景色,以景寓情,抒写不堪回首的黍离之悲。扬州,位于淮河东部,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繁华“名都”,因此词人解鞍下马在此稍作停留。但此时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满目疮痍,只剩下荠菜野麦一片葱青。 “胡马”蹂躏破坏的痕迹处处可见,满城都是“废池乔木”,此情此景让人“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景抒情,渲染了萧条的秋日气氛,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荒凉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悲哀。

下片设想杜牧重来面对扬州荒城也会魂惊难赋深情,突出表现昔胜今衰的感伤。“二十四桥”以下结尾四句,以景抒慨,抒写词人哀时伤乱的悲怆凄楚。

全词景情交融,虚实并用,使得全词波澜起伏,余味不尽。此外,词作还善于化用前人词句入词,将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可谓匠心独特,别具一格,是众多悯时伤乱的宋词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⑨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⑩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

⒀清角:凄清的号角。

⒁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⒂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⒃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⒄青楼梦: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⒅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⒆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在扬州瘦西湖里。红药:芍药。二十四桥边生长红芍药又名红药桥。

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年轻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触景生情,感伤时事,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可考记载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