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是说的哪个朝代的

2.听说中国有段时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真的吗?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大同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实现过?

4.贞观之风,歌咏至今,盛唐时期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是说的哪个朝代的

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呢-夜不闭户啥意思

说到这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还是经常性听说的,这个现象也非常的好,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呀,这个这个现象是朝代的呢?现在这样的现象反正是少了很多的,但是在故事这个现象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有的,所以这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呀?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翻开史书,中国历史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有三个:

第一个是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西岐”;

第二个是唐贞观之治;

要做到路不拾遗必须有两个条件!

第一,社会正义得到广泛认同,各阶层祟尚道德操守,民风淳厚。这是先决条件,因为没有道德操守的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什么坏事做不出来?没有道德底线的人,除了自己,他能认同谁呢?

第二,是温饱问题解决了。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连肚子填不饱的话,要不偷不抢、不昧着良心拿别人的东西,的确很难。

例如,周朝。特别是西岐的周文王、周武王时代都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连从商纣王处逃难的人们一到西岐,也会有耕地、牲口、房子等等;打仗也能听姜子牙的,凡为西岐出力有功的,都给了“封”!也就是说“论功赏封”了!这就是封神榜这部最早的历史书的价值所在!!

又例如,唐李世民。从谏如流,是封建地主阶级中比较民主的帝王,许多低层知识分子也可以为朝政出谋划策,指出政策失误,李世民心胸开阔,并择善而从,使国家得到了发展。

听说中国有段时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真的吗?

词目 路不拾遗

发音 lù bù shí yí

释义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示例 夜不闭户,~,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路不拾遗”出自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负,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大同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实现过?

大家都知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大同社会是比较难得一见的,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一段时间能够实现这样的社会。这种时期虽然少见,但是还是有的,但代表着我们社会和谐到达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步。

说到这个,我觉得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贞观之治了,那段时间我们唐朝绝对是周边国家实力最强盛的一个军事实力十分的强大,我们的政治影响力也是扩散的很远的。

所以那段时间我们的国家还是比较的强大的,我觉得那段时间我们唐朝的文化发展道德水平是十分高的。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看出一二,有记载称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我觉得是国家的强大和君主的贤明以及当时文化道德程度比较高,共同原因下,所以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如此的和谐且美好。

当然后来朝代也有达到过如此高峰的,就是在宋朝,我觉得正因为那个时候的经济水平很高,人们的生活都非常的富足,可以说不需要去偷去抢去打去杀。

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满足,既然如此的美好,那我们为何要去夜里偷别人东西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能达到夜不拾遗的高度的原因吧。

千年来历朝历代有这么多的朝代,但是真的很难有像这种夜不拾遗的情况出现。但既然存在了,就说明我们中国的发展还是可以的,每个人都在向前的奋斗。

贞观之风,歌咏至今,盛唐时期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这种理想的社会现象,真的出现在了这个时期吗?我认为,不可能。

其一,贞观之治的时间太短。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都需要长期的准备,绝对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做到的,而“贞观”经历了22年。

其二,贞观的基础太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起步于隋末乱世,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国家一穷二白,而“贞观之治”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并且时间非常短,所以实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三,盗贼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是富裕程度远超贞观时期的现代社会,也没法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再富裕的时代,盗贼也是有的,因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盗贼可不劳而获,因此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其四,贞观消耗太大。唐太宗时期还在打仗。比如率跟厥的作战,跟吐谷浑的作战,还有最后的唐太宗亲自征讨高句丽,最后粮草没了才班师回朝,而且这场战争前后打了三年时间。战争对生产的消耗是十分大的,不仅需要粮草,还要需要青壮年,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会富裕呢?不富裕,怎么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其五,贞观时期的税负并不轻。而且史料中也没有找到像“文景之治”那样减免税赋的记录。所以,贞观之治时老百姓的负担并不低。

综上,在打仗,没有减免税收,又有盗贼,经历的时间又短,盛世显然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