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谟训诰誓命名词解释-典谟训诰誓命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9-08 0
  1. 典字四字成语
  2. 典谟训诰的解释
  3. 典谟训诰誓命(尚书的文体)?请知道的同志们踊跃回答.
  4. 三字经有典谟有训诰意思
  5. ?典谟训诰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6. 马铎的殿试卷
  7.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的意思
  8.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斗酒百篇的解释

饮一斗酒,作百篇诗。 形容 能诗善饮,文思敏捷,气概豪迈。语出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李白 一斗诗百篇, 长安 市上酒家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房师 孙瑞人 先生 , 文章 淹雅,而性嗜酒,醉后所作与醒时无异,馆阁诸公以为斗酒百篇之亚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张百杯张百篇》:“按 李太白 斗酒百篇,知之, 不知 又有 张伯玉 也。”

词语分解

斗酒的解释 亦作“鬭酒”。比酒量。 唐 杜牧 《街西长句》:“游骑偶同人鬭酒,名园相倚杏交花。” 清 陈维崧 《 菩萨蛮 ·为竹逸题徐渭文画紫牡丹》词:“年时鬭酒红栏下,一丛姹紫真如画。” 清 陈于王 《燕九竹 百篇的解释 .《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张铣 注:“如此之类,惣有百篇,此略举之。”后因以“百篇”作《尚书》的代称。 唐 刘肃 《新语·文章》:“ 太宗 赋《尚书》曰:‘ 日昃

典谟训诰誓命名词解释-典谟训诰誓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典字四字成语

三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易经之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为三坟;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三皇之书,也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天地人三皇。

五典,指的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这五帝时代的档案。

八索,是指八卦之书。

九丘,就是的记录。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出处,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袁枚的才子,买下了曹雪芹家的大观园改名为随园,然后自称为随园老人,他曾在随园门口挂了这样一幅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幅对联的上联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佳句,下联意指自己才高八斗,博览群书。

当时有个叫赵翼的名士,他是乾隆二十六年的探花郞,在看到袁枚这幅对联后,觉得他出口狂妄,于是想要莎莎他的锐气,于是他就来到随园,向袁枚借阅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袁枚无奈之下,只好取下了对联。?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是却是上古时期智慧的结晶。

关于三坟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易经之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为三坟,现在连山、归藏两部已经失传,而易经,指的也就是周易,易经号称为百经之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而另一种说法中的三坟,指的是三皇之书,也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天地人三皇,伏羲是我们的人文始祖,神农就是炎帝,炎黄二祖指的就是神农和黄帝。

五典指的是五帝之书,五帝分别为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八索指的是八卦之书,而八卦的首创者,也就是三皇中的***伏羲氏。

九丘,指的是之志,,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在大禹时期,他命人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而每个大鼎即代表一个州,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九鼎却不知踪迹,但是,鼎代表天下的意思却被流传了下来。

典谟训诰的解释

1. 典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典妻鬻子典:典当;鬻:卖。典卖妻子。形容生.. 478

典章文物 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 《明史·文苑传·徐一夔》:“幸而天历间虞集仿六典法,纂《经.. 421

典谟训诰 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 《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35

典身卖命 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指奉献出自己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 35

典则俊雅 端庄高雅而标致。 《红楼梦》第十四回:“一切张罗款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 69

2. 垩字开头四个字成语大全

没有“垩”字开头的四字成语,含“垩”字的成语也只有4个:

1、鼻垩挥斤

bí è huī jīn

解释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出处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2、郢人斫垩

ng rén zhuó è

解释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元·刘敏中《最高楼》词:“郢人斫垩元无迹,仙家种玉不论畦。”

3、郢人斵垩

解释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元 刘敏中 《最高楼》词:“ 郢 人斵垩元无迹,仙家种玉不论畦。”

4、成风尽垩

chéng fēng jìn è

解释形容技艺高超。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3. 含有词的四字成语

含有词的四字成语 :

陈词滥调、

念念有词、

词不达意、

义正词严、

大放厥词、

理屈词穷、

振振有词、

支吾其词、

强词夺理、

夸大其词、

各执一词、

一面之词、

清词妙句、

言讷词直、

繁言蔓词、

*词秽语、

词华典瞻、

官样词章、

理正词直、

语近词冗、

侧词艳曲、

词穷理极、

兴词构讼、

闪烁其词、

空费词说、

玩弄词藻、

舞词弄札、

慷慨陈词、

百喙一词、

迫切陈词

调词架讼、

才尽词穷、

词无枝叶、

甘言媚词、

行词告状、

砌词捏控、

词约指明、

包揽词讼、

词人才子、

众口一词、

片词只词、

*词艳曲、

艳曲*词、

清词丽句、

造言捏词、

虚词诡说、

谄词令色、

词清讼简、

虚费词说、

情词悱恻、

陈言肤词、

片语只词、

词钝意虚、

遣词造句、

冗词赘句、

词不悉心、

枝词蔓语、

一面虚词、

懦词怪说、

浮词曲说

饰词矫情、

词华典赡、

博学鸿词、

不赞一词

属词比事: 连缀文辞,排比史事。后亦泛指撰文记事。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兴词构讼: 兴词:撰写并呈递状词;构讼:打官司。写关词打官司。

闪烁其词: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骚人词客: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绝妙好词:

词穷理绝:

张大其词: 张大:夸大。说话写文章将内容夸大。

造言捏词: 捏造虚的言词。

枝词蔓说: 指繁冗芜杂的言论。

枝词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词艳曲: **的、不健康的诗歌、词曲。

*词秽语: *** 的言词。同“*词亵语”。

隐约其词: 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亦作“隐约其辞”。

以词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义正词严: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词亵语: *** 的言词。亦作“*词秽语”。

语近词冗: 指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虚词诡说: 虚:虚;诡:欺诈。虚不实的话。

析辨诡词: 指巧言邪说。

舞词弄札: 犹言舞文弄墨。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玩弄词藻: 以经常虚伪地使用华丽词语为标志的言语行为

冗词赘句: 冗:繁杂;赘:多余无用的。指诗文中多余无用的话。

砌词捏控: 捏造事实来控告。

遣词措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同“遣辞措意”。

遣词立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同“遣辞措意”。

遣词造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同“遣辞措意”。

强词夺正: 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同“强词夺理”。

清词丽句: 指清新美丽的词句。

情见乎词: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同“情见乎辞”。

典谟训诰誓命(尚书的文体)?请知道的同志们踊跃回答.

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②泛指经典之文。

成语出处: 《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成语例句: 尧、舜、汤之道在 典谟训诰 之间 。 ★唐·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 翰林学士 》

繁体写法: 典谟训诰

注音: ㄉㄧㄢˇ ㄇㄛˊ ㄒㄩㄣˋ ㄍㄠˋ

成语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经典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三字经有典谟有训诰意思

典、谟、训、诰、誓、命 《尚书》中的六种文体。典,记述帝王言行,以作后代常法,如《尧典》。

谟,记述君臣谋议国事,如《皋陶谟》。

训,记述训导言词,如《伊训》。

诰,施政文告,如《汤诰》。

誓,临战勉励将士的誓词,如《牧誓》。

命,帝王的诏令,如《顾命》。

?典谟训诰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②泛指经典之文。

成语出处: 《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成语例句: 尧、舜、汤之道在 典谟训诰 之间 。 ★唐·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 翰林学士 》

繁体写法: 典谟训诰

注音: ㄉㄧㄢˇ ㄇㄛˊ ㄒㄩㄣˋ ㄍㄠˋ

成语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经典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马铎的殿试卷

出处:《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释义:1《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2泛指经典之文。

读音:diǎn mo xun gao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的意思

臣对:臣闻治本于道,道载诸经。圣人出而三代之治为可复,真儒出而六经之道为大明。经以载道,固必待人而后明:道以出治,尤必待人而后行也。

惟皇帝陛下尊履大宝气绍承鸿基,明照八表,知周万务。心存乎帝王之心,治绍乎帝王之治,尚虑阙漏,下询刍荛。此好问而好察迩言之意,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然化已浃矣,选任师儒,严督课业,简绌以惩庸,励进以劝善,而庠序之教唯谨。养已充矣,省其征徭,薄其税敛。禁一民之不得妄差, 禁一毫之不得妄取,而足食之政尤先。慎罚而致三覆五覆之详,尚思夫罚罪之非当;用贤而悼荐举考之典,尚思夫任职之未宜。是盖陛下明经术之正,识帝王之大,不安小成,必跻斯世于唐虞三代之盛也。夫厉俗未底乎时雍,不害为俗之益偷:革弊未至乎于变,不害为弊之不寝。臣愚有以、知陛下泰和之可跻,唐虞三代之治可致。其厉俗革弊有不名政令之末耳。何则?陛下任奉承之重,统御宇之大,夙夜祗惧,而存心于不已。道本于一原,治具乎全体,若稽经籍而垂至治于无穷, 六经之道固已菝诸圣心矣。其视诱经传授之是非,历代为治之得失,昭昭而白黑分矣,奚以臣言?虽然,圣问所及,敢不罄竭? 臣愚,条悉以对。

夫自六经删述于孔氏,帝王之道由是而大明;自六经附会于汉儒,帝王之治由是而难复。《易》以道阴阳,伏羲、神农、 黄帝之道无所不该。自田何传至于然房,专尚名数,流而为灾异;自费直传至于辅嗣,专尚理致,沦而为清谈。于是,理数分而易道微矣。《书》以道政事,而典谟训诰誓命之辞无不具焉。语知行则惟精惟一,所以示其端;论经世则《洪范》皇极,所以尽其要。自大小夏侯之说殊,而《书》之义踳矣。《诗》所以道志也,先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劝;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刺之知所惩。以是巡行诸侯之境土,而黜陟行焉。自齐鲁毛韩之异尚,而《诗》之义隐矣。《春秋》所以道名分也,董仲舒大一统之论,正谊明道,责王贱伯之义,其得于《春秋》也大矣。而乃用于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有闭阳继阴之说,而《春秋》之义乖矣。《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此礼以道行也;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此乐以道和也。 礼有三千三百之仪,而一主乎敬;乐有五声十二律,而一本于和。制度品节之详而有所持循,情文节奏之备而有所感发。致礼以治躬,则齐庄中正,非僻之心无自而入;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鄙诈之念无自而生。用之于邦国而邦国治,达之于天下而天下平。此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而《易》、《书》、《诗》、《春秋》之蕴,必于礼乐以著其用焉。然欧阳修所谓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则班《志》所谓礼乐之用为急,亦未见于实用也。

然六经之道未极一原,尚何三代全体之治为可复乎?此汉之武帝推明六艺,罢黜百家;孝宣幸帝之石渠、白虎,讲议异同。行则美矣,而卒莫能循乎王道之正,而终归于霸道之杂。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纯焉。光武亲幸太学。诸生雅歌击磬;明帝临乘拜老,诸儒执经问难。其志虽曰勤矣,而未克以复乎古,不能四三王而六五帝,盖徒尚夫仪文之末,而未究夫圣道之本也。若唐太宗讨论文播至于夜分,诏颜师古考定五经,求治之心可谓劳矣。然而,仅能致斗米三钱、外户不闭之效,而未足以为大治。玄宗更日侍读,质问疑义,怀素、无量常侍更直,好治之心亦可谓伟矣。而之治庶几贞观之风,惜其后不克终,以致祸乱。是皆亦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至焉。追夫五星聚奎, 宋德隆盛,文运斯振。周、张、二程光阐儒道于前,杨、罗、李、 朱复明圣经于后,较之往迹大有径庭矣。儒道既阐,圣经复明,则治道胜负较之于前,不待论说而明矣。

夫天下之大经,仁义中正而已。仁以育万民,义以正万民,二者并行而不相悖。宽而不流于姑息,有猛者存;猛而不偏于苛察,有宽者在。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治道之全体也。汉文帝恭俭玄默,气赐不朝以几杖,遗受赂以金钱, 造露台惜十家之产,可谓宽厚长者,务崇德化,政足尚矣。然与匈奴疏绝,毅然讲武,盖未尝不猛焉。宣帝综核名实,励精图治,流而至于苛刻,汉室忠厚之风几乎荡尽。明帝法度分明,幽枉必达,严足尚矣,而过于察察。章帝宽厚长者,而流于姑息。东京之政由是而衰矣。亦其学术不明,不能损过就中,而归于圣贤大学之道也。

向若汉之文帝从贾谊而兴礼乐,武帝从董仲舒而明教化,则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万民正而远近莫不一于正,则道之一原可知,治之全体可识,其治岂止于汉而已。迨夫宋之诸君能用诸儒,则经术之明见于治效,岂独载诸传注而止哉!虽然,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承大一统文明之运,表幸六经圣人之道,比隆于唐虞三代,正有待于今日圣天子居天位,行天道,而著治效于无穷也。

臣愚生浅学,叨奉大问于廷,获闻道本一原,治有全体,不胜踊跃,庆唐虞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日,宁不顿首为天下贺。非但为天下贺,当为万世贺。抑臣闻之,为治之要,《大学》一书,治天下之格律也;盱楷之宜,《中庸》一书,圣学传心之要法也。此皆陛下身体而力行之者也,故能致笃恭而天下平之效。臣愚,学不能以博古,才不足以应变,伏愿陛下始终此心,始终此治,可以四三王六五帝,岂但跨越汉唐宋而已哉!臣不揆浅陋,以此上呈圣览,干冒天威,岂胜战栗!臣谨对。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训诰的解释

(1).《尚书》 六体 中训与诰的并称。训乃 教导 之词,诰则 用于 会同时的 告诫 。《书序》:“ 足以 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演畴皇极,训诰之韵者也。” 罗惇曧 《文学源流》:“典谟训诰之文,皆言简质而意博深。” 参见 “ 六体 ”。 (2).泛指训导告诫之类的文辞。《陈书·宣帝纪》:“懋赏之言,明于训诰;挟纩之美,著在抚巡。” 宋 陆佃 《答陈民先都曹书》:“古之人胥训诰,不必亲 相与 言也,以文与象示之而已。”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丝纶簿》:“且宦寺不当干政, 祖宗 训诰,可据者甚多。”参见“ 六体 ”。

词语分解

训的解释 训 (训) ù 教导, 教诲 :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 家训 。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 意义 :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 诰的解释 诰 (诰) à 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诫,勉励:自诰。诰诫。 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 部首 :讠。

关于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来源,早期的古书中不断有零星记载。 但没有全貌了。

《春秋 左氏传》中有:

(传十二·十一)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

这里可以看到确切的看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名称。

《周礼 太卜》中有:“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三坟的具体内容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山海经》中有:“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这里又将《连山》与伏羲、夏后联系了起来。

上面三部古代经典属于后来公认的本原正典,不存在伪造的嫌疑,而且成书年代至少都在战国或以前,所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就其存在的真实性是无可质疑的,问题是,学术界一直认为,这些上古神秘遗书早都已经亡佚,现存三坟中的内容,包括《乾坤易》,后人都以为属于伪造,《九丘》真容后世当然不曾见过,关于八索,到是还有人说是八卦,比如当代台湾著名易学家南怀瑾先生,他以为八索就是八卦,下面是南先生在《易经杂说》中一部分的引用: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说现代人不知道,连我们当时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坟是什么?三坟就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经,或者说是《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

其实南怀瑾先生的观点是来自西汉时代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告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 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这样看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问题又寻根到了孔安国身上,据汉书记载,孔安国大概是孔子的第十二代子孙,由于鲁共王想要扩展自己的宫殿,所以要拆除孔子宅院,在这个过程中,从孔子宅院的夹壁墙中发现了其中的《尚书》、《孝经》《周礼》等古书,这样当时的孔子后裔孔安国就得到了这些书,由于汉武帝时代,十分重视经典的考证,孔安国就作为汉武帝博士开始研究《尚书》。所以孔安国的观点应当是具有经典权威的性质,所以后代学者也十分信奉孔安国的观点。

但是,除了《八索》是八卦的之外,三坟、五典、九丘还是不曾有确切的下落,难道这些古书确实都亡佚了不成么?我不敢断然无依据的得出是或否的结论,既然自古至今都在争论,那也不妨继续争论下去,不过继续的前提是要有新的足以立足的文史依据,我想就个人的一些发现来参与这个讨论,希望为这个结论设一种可能性。

我想有人已经说了,八卦就是八索,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说法,而且还希望能提供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不过可以把这个工作放到最后来作。

而我首先要提出来的是,“太玄”就来自“九丘”。九宫八卦就是九丘八索。《玄》《易》体系是《丘》、《索》体系的继续和发展,所谓“丘索”,可是说就是“求索”,是一个华夏百科文明通过总结升华聚合成《易》,反过来又提供实践指南和应用的过程。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以下依据。

九八体系,反复的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比如前面说的九宫八卦、九丘八索,在黄帝内经中有九宫八风和九野八风,古代还有八方,当然过去人们理解的九八往往就是井字分格的图形,八在外,九有中,不是我所发现的九九八十一,和八八六十四的关系,但是从研究的结果看,八九的分法可能是八十一和六十四的简化导致的误会。其实八九的分法后来也有继续简化的痕迹,就是所谓二三的问题,庞朴曾研究的古人“天三分”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而老子《道德经》主张的“守一”归一问题也就是这种简化的极端。

关于八十一的问题,众多道家经典的章数也都是八十一,比如《参同契》比如《道德经》等等。中国古代音律学中的三分损益的基础也是八十一,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宫数就是八十一。

我在有关《太玄》和《易经》的关系的文章中,详细的说明了玄易的准应关系,从这种准应关系中包含的严密的逻辑性来分析,得出了太玄的原作者并不是扬雄,但是如果不是扬雄又是谁呢?我当然不能说出是谁作了太玄的基本体系,但是可以说明的是,太玄来自九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九丘的名称表明和两个特征字有关,一个是“九”,一个是“丘”,我们不妨来检索一下,在《太玄》中去寻找包含了“丘”字首名,结果会令人感到惊讶,太玄八十一首中,确实是不多不少的有九个首包含了“丘”字,这是一个隐藏了几千年的天机,罗列如下供大家验证:

1、礥: 次六:将其车,入于丘虚。 测曰:将车入虚,道不得也。

次七:出险登丘。或牵之牛。 测曰:出险登丘,莫之代也。

2、干: 次五:蚩蚩,干于丘饴,或锡之坏。测曰:蚩蚩之干锡不好也。

3、狩: 次三:卉炎于狩,宜于丘陵。 测曰:卉炎丘陵,短临长也。

4、增: 次七:增其高,刃其峭,丘贞。 测曰:増高刃峭,于损皆行也。

5、释: 次四:动之丘陵,失泽朋。 测曰:动之丘陵,失下危也。

6、夷: 次六:夷于庐,其宅丘虚。 测曰:夷干庐,厥得亡也。

7、唫: 次六:泉原洋洋,唫于丘园。 测曰:泉园之唫,不可讥也。

8、聚: 次七:竦萃于丘冢。 测曰:竦萃丘冢,礼不废也。

9、养: 次三:粪以肥丘,育厥根荄。 测曰:粪以肥丘,中光大也。

由此可以提出这个设,九丘就是当今流传的、被普遍认为是扬雄所著作的《太玄》中赞辞,由于其中包含了九个丘字,并且又合乎九九之数而得名“九丘”。

如果是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这九个丘字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我想,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的说法还是可以相信的:“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当然,不能从书面看到这些内容,丘实际有可能是具有地理图典的功能,当今传世的《太玄》可能并不是九丘的全部,仅仅是图罢了,当然,图也是十分关键的,所谓图就是《太玄》中首名的顺序以及和易经的准应关系,应当说,还有许多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解释和说明,亡佚的应当是大量的说明文件。

在我发现的《玄易经纬图》中的《斗建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玄易的地图意义,这一点也恰好符合《尚书序》中有关:“言所有,土地所生”的描述,所以《太玄》和《九丘》的关系是有古代地理依据的。

关于九丘的地理含义,本人也一直在寻找,目前已经找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些地面遗迹可能和此有关,不过需要继续考证,待考证完结后再总结公布。

下面就解决前面说的,关于八卦就是八索的依据问题。

著名的楚国大夫屈原,流芳千古,经久不衰,他有一章句令后人传诵成为千古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屈子的忠烈,也不讨论他的文,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求索”的来历。《玉篇》中说:“求,索也。” 《说文》中说:“索,入家搜也。”到此可以看出,求索一词来源应当十分久远,我们当今使用“搜索”“检索”“寻求”等词的来源就与此有关。作为索这个字,分解开来可以看到,有一个关系的系字,这个系字具说和上古时代结绳而治的习惯有关,就是用绳子大结来记录世代传承的关系,包括子孙这些字的甲古文字型也都和此有关。我在易经中也希望使用查找特征此的方法来验证八索的的问题,结果发现,索子、系和包含系字的素的和是八:

否: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随: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无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遯: 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姤: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踟躅。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震: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 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 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渐: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解释《易经》的有《系辞传》之所以叫系词,可能和“索”、“素”中的系和本身的“系”有关。此点依据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可以作为前人观点的一个旁证。

另外,关于求和丘字,古老的含义是否一致,有待继续研究,不过从甲古文字型来看,丘字是两个人相背而立,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用说话就可以明白意义”,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出题,请另一个求解。当然这需要验证,不过求和丘最近已经有人说其中有关联了。现在的求字,按《说文》的解释是:“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还有就是裘皮大衣的意思。不过孔子的名字为“丘”,所谓“孔丘”不知是否和九丘有关也不得而知,不过丘字曾经因为避讳孔子的名称而改过“邱”字,不知是否影响过这个字的含义。如果真的有关系,“求索”一词的起源含义可能就有出处了。-------------------------------------------